扰民的违法作坊
废旧塑料加工作坊,我们栏目之前曾报道过多次,因为生产工艺落后,环境污染严重,这些加工作坊成为环保部门的重点整治对象。不过蕞近,有市民向我们栏目反映,在他们居住的小区旁,存在一个废旧塑料加工作坊,每天加工4到6个小时,加工带来的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。
陈先生是椒江新辰嘉苑的住户,今年春节后刚搬过来,原本乔迁新居是件喜事,但住进来以后,和小区仅一河之隔的塑料加工作坊让陈先生一家犯愁不已。
从小区楼顶往下看,加工作坊占地约2亩,简易搭制的塑料篷布、露天堆放的加工用料,环境颇为脏乱。现场有2名工人正在切割废旧塑料,机器发出刺耳的噪声。除了噪音污染外,在陈先生看来,塑料加工作坊靠近河道,也给河道带来污染风险。
随后,我们找到了这个加工作坊,正面看,加工作坊位于道路边,大门紧闭,四周还有围墙遮挡,如果不是之前从高处看,的确很难发现里面在生产加工。推门进入作坊内,现场有几名工人正忙着分拣塑料。
在加工作坊内,摆放着几台切割机和粉碎机,加工户承认,虽然作坊要对回收的塑料杯和塑胶管道进行切割粉碎,但加工过程中并不会用到水,也不会产生废水。
不过,我们发现加工作坊内仍摆放着几个水桶,其中有一个大桶里面还蓄满浑浊的水,地面上则有一条浅沟通往墙外。
整个加工作坊内并无任何环保处理设施,根据加工户的说法,作坊也没有经过相关审批,之所以搬到在这里生产,主要是看中场地一直空置着。
洪家街道上洋桥村党支部书记张梅生介绍,地块原先是分属上洋桥村和兆桥村所有,90年代初,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,两村都各自拿出部分集体土地,共同修建了兆洋学校,并由乡里负责管理。后来小学不办了,就将土地卖给个体企业。
既然要搬迁,为什么作坊还在生产呢?我们联系了三甲街道办事处,当天下午,街道召集消防和工办人员,联合椒江区行政执法局和椒江区环保一起赶到现场。街道消防队查看现场后,对作坊进行断电处理,随后,椒江区环保也对作坊进行立案查处。
据了解,正规的废旧塑料加工企业要想通过环保审批,必须要建设标准的工业厂房。相比之下,非法塑料粉碎加工就显得“容易”多了。
在陈伟看来,废塑料加工作坊,通过非法出租土地或者利用空闲土地,就能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,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,这也是导致非法塑料粉碎加工屡禁不止的一个主要原因。
那么,废塑料加工作坊所在的场地是否属于三甲街道管理呢?街道宣传委员赵平常表示,加工作坊所占的场地属于振华塑料制品厂,企业原本有两个相邻的厂房,政府拆迁利用了其中一个厂房,而剩下的这个厂房则一直在被临时出租利用。
赵平常说,拆迁工作是由台州市电子产业工程指挥部负责,具体情况指挥部比较了解。我们找到了指挥部,工作人员张阳法向我们展示了振华塑料制品厂的两本土地证,根据上面的内容显示,一块属于集体土地,另一块属于国有出让土地。前两年因为保障房的建设需求,要拆迁企业国有出让地块上的厂房。
张阳法介绍,虽然两个地块的拆迁协议已经签了,但指挥部只向企业支付了国有出让土地的拆迁费用,另一方面,按照拆迁协议,拆迁后要给予企业其它地块进行置换,但现在还没有落实,加工作坊所占区域便被企业进行出租利用。
那么目前,针对这一“闲置”地块,又将如何处理呢?
主持人:显然,在记者介入之前,这处厂房是环保执法的真空地带,现在,当地已经有了明确的态度和措施,接下来,相信也能尽快地处置,还当地居民一个安宁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台州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