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门亭旁:浙江红旗头部飘诞生地红、蓝、绿发展助老区蝶变
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,寻访红色记忆,牢记革命历史,传承爱国主义精神,同时推进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台州广电集团联合台州市党史办推出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.寻访红色地标”全媒体新闻行动,通过走访各处“红色地标”,看变化,展成就。
1928年5月26号,亭旁起义打响了浙东革命头部***。全省头部个苏维埃政权在三门亭旁镇诞生,这里被誉为“浙江红旗头部飘”。我们今天“寻访台州地标”的头部站来到的是三门县亭旁镇。红旗高高飘扬91年,如今,“赤胆忠诚,一心为民”的亭旁起义红色精神成为老区人民的精神坐标。一代代亭旁人接力传承红色精神,做足红色发展、蓝色发展、绿色发展文章,让老区美了起来,百姓富了起来。
在亭旁镇山根邵村,当地百姓把一条崎岖狭窄陡峭的山路叫做“红色之路”。这条路,是当年包定、叶信庄和村里不到20岁的有志青年邵茂蕃等诸多革命先烈,为了躲避敌人搜查抄小路开辟出的革命之路。
郭晓莹:“当年,包定、邵茂蕃等革命志士就是从这里出发,前往丹邱寺商议亭旁起义。这条山路有5.7公里,来回一趟需要七个多小时,可想崎岖和坎坷。革命志士们正是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开辟了一条红色之路。”。
三门县亭旁镇山根邵村党支部书记 邵全锡:“都经常开会的晚上,白天怕敌人发现(走小路)。这个大概几十公分宽,上面有岩石的,上面很陡很陡的,很危险的。晚上以前不是没有电灯,他们就拿着火把照一下,危险的地方照一下。”
这两年,在县、镇两级党委、政府的支持下,村里清理修缮了这条道路,将它打造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组成部分。
除了红色之路,近年来,亭旁起义总指挥部旧址、包定公园、亭旁起义纪念碑、任家宅院等一大批见证了峥嵘岁月的红色遗址得到妥善修复。
在亭旁起义纪念馆,这段时间,一批批来自全省各地的党员干部前来缅怀先烈事迹,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。眼前这位年过6旬的老人就是当年亭旁起义领导人、烈士包定的孙子,他从当地县级机关单位退休后,10多年来一直担任纪念馆义务讲解员。
包定烈士孙子 三门县亭旁起义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包从广:“我爷爷他们上一代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,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,我们下一代的人就是把他们的这种精神一定要告诉下一代,这样子子孙孙传承下去。”
三门县亭旁镇山根邵村村委会干部 任超峰:“这种‘赤胆忠诚,一心为民’的革命精神,值得我们去学习、弘扬。”
亭旁镇100多个自然村一半是高山村,解放后,老区经济发展有过一段停滞期。上世纪70年代初,看到老区人多田少、农民生活贫困、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,而台州第二大岛蛇蟠岛开发缺少劳力的状况,一部分不甘贫穷落后、脑子活络的村干部动起了向蓝色大海要土地的念头。
郭晓莹:“这里是位于三门蛇蟠岛的万亩围塘养殖基地,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亭旁村民徒步来到这里,徒手完成了一万五千(多)亩的围塘工程。在那个时候,老区人民还吃不饱饭,物资匮乏,生产工具极其落后。村民们运用打流、泥工等等的土办法克服重重困难,历时二十年三期建设终于完成了围塘工程。这项工程所带来的产业惠及老区人民至今,现在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。”
围垦工程首期是上蒋等三个村的党员干部自发组织村民开发蛇蟠涂。今年89岁的上蒋村原党支部副书记蒋方烟当时是40多岁的青壮年,1971年包括他在内的三个村共十余位村民徒步20多公里,再坐船花了一天时间来到荒无人烟、长满野草的蛇蟠涂,开始长达三年的拓荒历史。蒋方烟回忆,当时他们首批拓荒者吃住在岩洞,克服了生活条件差、物资匮乏、工具落后等困难,利用“打流”、“泥弓”等蕞传统的滩涂围垦方式,三年里共围垦出15个标准海塘225亩土地。
三门蛇蟠岛头部代垦荒者 三门县亭旁镇上蒋村原党支部副书记 蒋方烟:“一个月半个月在筑塘,家里照顾不到,(为了)子孙后代饭有得吃。”
在垦荒指挥部的指挥下,老区人民经过20多年的努力,先后进行了三期围垦,在蛇蟠岛上筑起了近20公里的海上长堤,围垦良田1.58万亩,占蛇蟠岛围垦面积的三分之二。亭旁围垦指挥部也于2002年转制为三门县亭海养殖有限公司,开展青蟹、小白虾等海产品养殖,效益逐年提高。亭旁的42个村作为股东,每年都有塘股分红。上蒋村去年拿到67万元分红,今年预计分红款为90万元,这笔钱用于村民缴纳农医保、发放老人过节费和村文化礼堂等公益项目的建设。
三门蛇蟠岛垦荒者后代 三门县亭旁镇上蒋村党支部书记 蒋小区:“头部年分红几千块钱,到现在好了,(分红)年多一年,村民现在日子也好了,村里面面貌也改变了。”
部分参加垦荒的老区群众还留下来,在蛇蟠岛开始二次创业,从“蓝色银行”中掘金。这些创业者中,有接过父辈的接力棒,向大海要财富的年轻一代。今年40多岁的垦二代陈丽敏,上世纪80年代跟随父亲移居海岛。这些年,陈丽敏看准蛇蟠岛“全岛旅游化”的机遇,投资3000万元,占地1200亩,建立渔家乐公司。2017年,公司获准挂牌成为浙江省头部家挂牌新三板的餐饮企业。
垦二代 浙江千吉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丽敏:“受父亲影响很大的。他这人老是一心为民,无私奉献的精神,然后敢为人先的东西,他从来都情愿自己吃亏,老百姓要好一点。所以我受他这种精神鼓舞,无私的东西感动了我,然后传承他的一些东西,在这里创新创业。”
亭旁老区群众不仅从大海这个“蓝色银行”掘到了金,他们还从绿水青山这个“绿色银行”里掏“金”。
三门县湫水花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许丽珍:“这边是橘子,是我们刚种下去的橘子。因为我们现在要搞多种经营,橘子又一季,多种经营多种收入。”
亭旁镇这片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,种满了3000多亩杨梅、柑橘、水蜜桃等水果和油茶、竹笋等农产品。三门县湫水花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丽珍是亭旁镇人, 2001年她从企业下岗,回到老家看中了这一片废弃的荒山开始再创业。
三门县湫水花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许丽珍:“原来这边都是原始森林,路也没有,都是好大的树。路还没有通,都是用人工的,都用锄头给它挖出来的,柴火用猎刀,地种用锄头,都是一锄一锄掏出来的,非常艰苦。”
18年来,许丽珍带领社员共投入两千万元开垦荒山,种植水果、茶叶、竹笋等农产品,将贫瘠的荒山变成了“花果山”,如今,湫水花果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158位,联结农户1500户,种植面积达到1.59万亩。
红色文化是亭旁的“金字招牌”。这几年,亭旁镇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,发展红色旅游。亭旁拥有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国防教育基地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等响亮的名片。亭旁的一些村庄也借助红色资源开发的东风,掘金“红色银行”。岙楼村坑下自然村距离亭旁集镇区5分钟的车程,三年前,该村还是经济薄弱村。镇、村干部以村信用作为担保,帮助村民向当地农商行贷款建设新房,发展红色旅游和民宿经济。目前,全村共建成95套徽式风格小康楼,有19户民宿投入接待运营。每到周末,各地游客到来将红色主题餐厅坐得满满的。
上海游客 蔡中维:“我感到这里的风景很好,看到红色景区,还接受到红色教育,感觉很好,不错!”
上海游客 汪子豪:“空气很新鲜,然后环境也很好。这边红色景区味道其实蛮浓的,农家里面也有红色景区的味道,来这里放松放松蛮不错的。”
同时,坑下村借助山区优良生态发展康养产业,艾灸等康养产业的培训团来了一批又一批。目前全村已可满足接待百人团的要求,入住率超过70%,村民月均收入达5000余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原先的零一跃至去年的几十万元,顺利摘除了经济薄弱村的“帽子”。
三门县亭旁镇党委副书记 镇长 郭华申:“这些年来,我们老区以‘赤胆忠诚、一心为民’的亭旁起义精神和亭旁围垦精神为指引,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,社会经济取得飞跃发展。在新时代我们将继续传承红色精神,做足做好‘红色、蓝色、绿色’这三篇文章,推动乡村振兴,让老区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由台州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