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门:厂房分租背后的乱象
蕞近,有村民向我们反映,在三门县海游街道马湖村旁,有一家名为万响的生产企业,将厂房出租给多家小企业,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噪音和粉尘污染,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来看记者的调查。
走进厂区里面,一家石材加工厂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,机器轰鸣声显示正在作业,绕道厂房背后,可以看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小水沟流到沉淀池里面,除此之外,石材厂并没有任何环保处理设施。在厂区的另一条过道里,杂乱堆放着数十个油桶和生产废料。整个厂区占地规模不小,里面俨然成了一个“小型工业园区”,除了有石材加工厂外,还分布着橡胶生产企业、纸板箱生产企业和汽车脚垫生产企业等。
村民:“割了一晚上都没得睡,大理石割了,环保局叫了,也没有用。”
村民:“我们都靠窗户关了,灰尘很多,脏得很,像我们后面的房间,擦了就有灰尘,擦了就有灰尘。”
村民:“臭气,那一天放在门口,那个人,青天白日就在烧,烧了很呛。”
村民:“厂蛮多的,十多户有的,里面厂蛮多的,种数蛮多的,像什么大理石厂,什么厂,大概蛮多在的。”
万响企业厂区内,为何会有这么多家生产企业?在厂房门口,我们看到张贴着的厂房出租广告,颇为显眼。
工人:“他这儿建起来出租用,前面一排也是租去的,里面大概好几摊有的,这儿都是的。”
根据工人们的说法,万响本身并没有生产,里面的厂房都是分租给其他企业,现在这里有十几家。其中一个租户告诉我们,租在这里的企业是有“要求”的,但这个“要求”听起来有些出人意料。
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,这位租户并不愿意多谈。但对于日常的环保检查,他们却并不担心。
工人:“环保那边污染很严重的,不过现在三门都差不多,污染都挺严重的,这个大理石厂,里面那个什么东西,卖料的,我也不知道,反正我就看到里面那个塑料片。”
有工人和租户坦言,企业的环保审批并没有通过,环保部门也经常来查。既然有巡查,为什么还能照常生产呢?
租户:“查罚一点,查罚一点,罚个几千一万,这样就算了,马上都要罚,罚完以后又都可以做,做个两个月,上面又有文件下来,再罚一次,再做。”
除了环保问题外,厂区里还存在安全隐患,正在生产的纸板箱厂里面并没有配备任何消防设施。随后,我们根据招租广告上的电话,联系了企业负责人蒋万响,但在他看来,出租也是不得已。
三门县万响汽车配件厂负责人蒋万响:“土地因为这个手续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办嘛,那个土地证没办法办,所以很多项目,项目都拖了,我有很多项目,04年,06年,很多项目没办法办,没办法搞了,贷款也不能贷,投资也不能投资,浪费在那边也不行,就这两年出租嘛,把它建起来出租嘛,你一直浪费那那边也不行啊。”
蒋万响告诉我们,这块土地是04年从西区建设指挥部购买的,当时签订了协议书,但从04年到14年,因为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,迟迟不能办理土地证。直到14年下半年,才可以办理。
三门县万响汽车配件厂负责人蒋万响:“(现在)正在批,正在办,因为办土地证很麻烦,现在我手续基本办齐了,就村民代表,到村里还要签字,一直给我拖着那边没办法弄,我如果资金有,肯定是要投入生产的,不投入生产不行的。”
三门县新城区建设管委会西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柯孔尧:“当时他可能由于整个土地政策的原因呢,土地总体规划不符合,因为我们整个全县也好,西区50多家企业,都是先上车后买票的,那么按照14年以后呢,西区范围内的未批先建的,属于低效用地的,利用再开发的项目,不需要指标了,可以直接到国土去审批。”
而对于厂区内违法出租生产情况,柯孔尧表示,这并不归属他们管理。
三门县新城区建设管委会西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柯孔尧:“我们西区指挥部呢,土地入园的企业,就是搞好服务工作,至于安全的问题跟污染的问题,相关部门呢肯定有他们自己的管理,有他们的职责,不属于我们西区指挥部管理的范围。”
于是,我们联系了三门县环保局,局长沈显峰表示要对事件进行调查后,不方便立即接受采访。1月7日,三门县环保局组织人员对万响厂区进行检查,发现厂区内共有10家小型企业均属未批先建的违法违规企业,执法人员当场责令其停止生产并查封6家企业。
按照之前工人和租户的说法,在这里生产时间长的,已经有三四年时间,并直言环保也经常过去检查的。既然如此,这些未批先建的企业为什么能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呢?
三门县环保局党组成员倪忠存:“整个万响,整个土地买的,他买来主要是办企业的,买了以后,他们可能自己企业没办,就没有审批,到环保部门也没有经过登记备案,可能没去检查。”
倪忠存表示,县环保局检查人员有限,所以重点是检查在环保登记备案的企业。而除了靠县环保局的巡查外,还依靠乡镇街道分管企业的工办汇报情况。为解决覆盖不足问题,今年还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。
而在企业所在的海游街道,工办主任陈伟勋表示,虽然知道企业没有过环评,但工办没有执法权,只能是督促企业去做。
三门县海游街道办事处工办主任陈伟勋:“企业,我们发现他环评没做,都叫他们做环评,还在生产,叫他们到环保局去,我们执法权也没有的,我们只发现问题,督促他们做,去年,好几次开会开了,叫他做环评,环保局,邀请环保局过来的,叫他们一起做环评的。”
另外,针对安全生产问题,我们从街道安监所了解到,在2015年,海游街道安监所曾对厂区内的企业进行过处罚,但16年万响并没有被列入执法计划。
三门县海游街道办事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所长梅凌华:“我们检查了,就是叫它整改了,也对它进行过处罚,我们这边都有那个留底的,不过是15年,16年我们完成自己的执法计划,完成了120家,检查了120家,因为15年去过了,16年不可能每家都走到的。”
三门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大队大队长蒋圣华表示,局里是负责综合管理,安全管理的主体在于企业本身,同时还有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。
三门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大队大队长蒋圣华:“企业的所在地是海游街道,那么由海游街道,这个乡镇所有的企业,进行负责,进行监管,那么街道,我们要求,它给我们一个执法计划,就是说每年你必须给我走多少家企业,行业(监管)就比如说这个大理石厂,它前置条件应该是需要环保审批的,那么它没有审批,就已经在生产了,那这个东西,我们监管也不适合,首先它已经是违法了。”
今天的新闻,让我们很吃惊,其中几个表述,都留下了很大疑惑。西区指挥部的说法,西区的50多家企业,都是先上车后补票,这样的说法属实吗?企业主说,环保部门多次处罚,处罚完了还能照常生产,但环保方面的说法是,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审批,所以可能没去检查过,双方谁在说谎?另外,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这边,他们认为企业是安全管理的主体,既然如此,企业出了安全事故要靠自罚自纠吗?监管部门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呢?安全生产法当中明确规定,乡镇街道是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履职,怎么又变成属地管理了呢?或许这里的这些分租企业的存在,有各种历史原因,但恐怕这些企业当下之乱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就来自于管理之乱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台州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