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环市鸡山乡后岙村:穷海岛变身网红打卡地
绿水青山是美丽,亦是幸福。从“盼温饱”到“盼环保”,从“求生存”到“求生态”,15年前,发轫于浙江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,其转化实践方兴未艾。
15年来,台州坚定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走出了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背景下台州的高质量发展。
在“两山”理念提出15年之际,台州晚报特推出《践行“两山”理念·乡村印记》专题系列报道,从台州九个县(市、区)挑选出样本乡村。记者将兵分多路,从南到北探寻台州各地践行“两山”理念的成功典范,敬请关注。
后岙村坐落于省级生态乡玉环市鸡山乡鸡山岛的东面,全村总人口1668人(现居300余人),村域面积450亩,依山傍海,冬暖夏凉,是台州市级农村生活垃圾“三化”处理示范村。去年9月,该村被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项目村。
不再局限靠山吃海,探索民宿发展新路
7月13日中午11点20分,经过近2个小时的车程,近一个小时的等待,以及近20分钟的水程,记者一行终于从椒江抵达了玉环市鸡山乡。
出船舱的那一刻,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色彩斑斓、鳞次栉比的“海景房”,以及大U型码头停靠着的几十艘渔船。
和台州大部分的乡镇不同,鸡山乡与陆地隔海相望。受制于交通等多方面因素,该地近几年才由于旅游资源受到关注。今年3月21日至6月底,游览鸡山的游客数超7万人次。
55岁的张文强在鸡山乡后岙村做了20多年的开拓者,现为后岙村党支部书记。当天中午12点半,记者一行跟着头戴斗笠、身穿白色汗衫、脚踩黑色凉鞋的张文强,走进鸡山民居的“迷宫”路。
由于岛上以山地为主,因此双腿成了游览这座海岛的主要交通工具。张文强说,鸡山岛上的路大多是互通的,迷路的时候就一直往下走,蕞终都会到达码头。
“15年前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发展理念提出的时候,我们哪里能想到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。那时候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才四五千元,现如今已经增长到了2万多元。”作为土生土长的岛民,张文强见证了鸡山半个世纪的变化。尤其是新世纪以来,这座岛和百姓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“我们现在所在的这条路叫牧渔路,长约1000米。十年前一直是水泥薄板质地,你看看现在,质量和颜值都‘蹭蹭蹭’上升。”张文强边走边介绍。
牧渔路并不宽,但整洁纯朴且不乏风情,朝东望去就是茫茫的大海。沿路的民房外墙都绘制了精美的墙绘,大多都以大海为主题,还有不少创意十足的3D墙绘,很适合游客拍照。
岛上目前仅有的2家民宿正在营业,都在这条路上。说话间便到了章顺强的金栖海宿,今年“五一”正式开门迎客。
章顺强是后岙村本地人,48岁的他曾在外经商20多年。2016年,他敏锐察觉到家乡青山怀抱、面朝大海的旅游优势,便动了开民宿的念头。
“以前对家乡的记忆就是穷和荒,但七八年前村里开始率先试点垃圾分类,成效让我很惊喜。接下来,旺角广场、码头3D彩绘、海鲜街景观小品、渔韵风情小巷以及环岛游步道等项目的落成,让我觉得家乡不一样。”章顺强说,“这不就是一个旅游海岛的雏形吗?”
站在金栖海宿三楼的阳台上,抬眼便是一望无际的海面,海风将夏日的燥热也一并吹走了。同行的司机师傅感慨道:“这里很适合小住一段时间,静下心来远离尘嚣。”
告别章顺强后,记者来到了相隔不远、但更靠近大海的暮光民宿。民宿由3间三层立地房组成,屋前有个小院,放着些桌椅。再往外就是一个小沙滩,沙滩不远处就是去年年底刚建成的环岛游步道一期工程。
73岁的周玉兰是民宿的主人之一,她说,儿女们都出岛了,多亏了旅游的开发,不少年轻人都有了回乡创业的打算。“不过,民宿需要不少投资,我们条件不允许,现在还不成规模。”
确实,光靠岛民的自发建设,岛上旅游开发建设的速度还是有些慢。因此,政府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。
“你看那边,很靠近海边的那幢楼,这是后岙村漫心度假民宿开发项目的头部幢,预计今年国庆开门迎客。”顺着张文强手指的方向,记者看到一座两层民房正在被改建中。“在不改变现有土地性质的前提下,我们将充分盘活利用村里观鹿路沿路的6户空置民居,整体设计依托区位优势,围绕浪漫风情沙滩、环岛游步道、鸡公山灯塔等旅游线路,发展以休闲娱乐、度假养生为主题的特色旅游。”他说。
与此同时,当地还准备把空置的鸡山学校,改建成中小学研学基地项目,预计下半年就能投入运营。今年4月,当地还与中鹿岛海洋牧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,将进一步服务鸡山转型高质量发展。
到过鸡山的人,对于这里的垃圾分类肯定会有深刻印象,甚至会羡慕,毕竟与寻常印象中“腥味招蝇、垃圾乱堆”的渔村环境大相径庭。
七八年以前,岛民的生活垃圾一直是乡里的一大难题。焚烧会污染环境,外运处理又成本太高。因此,垃圾分类成了破题的良方。
以后岙村为例,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,大部分村民是不情愿的。为此,当地政府做了不少努力,例如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,给每家每户门前都配置分类垃圾桶;每月发放“黄+黑”分类垃圾袋,对各户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每日检查指导等;还设置奖励资金,推出“环保存折”,对年度排名靠前的村和每月排名靠前的户予以奖励。
经过这些年的共同努力,村民早已将垃圾分类变成一种生活习惯,也很享受曾经的荒山海岛变成如今的花园海岛。
目前,包括后岙村在内的4个村已全面铺开农村垃圾分类“互联网+二维码”督查工作,完成全乡近700户村民分类垃圾桶二维码的绑定,实现绑定率98%以上。
不仅如此,岛上还投入200多万元改造垃圾资源化利用站、垃圾中转房以及购置资源化处理设备,有效减少垃圾量,还能将垃圾再生利用、资源回收。
垃圾分类在岛上的成功,是对旅游发展的一个强大支撑。我们希望做深做细垃圾分类工作,打牢乡村振兴生态基础,要让三五年后的鸡山,成为浙东南地区一座环境优美、空气清新、城乡干净,能看到绿水青山、碧海金沙、鸟语花香的生态旅游岛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台州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