违法企业情况关停以后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人们对自身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。近年来,许多不符合土地规划、城乡发展规划,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,并存在消防等安全隐患的违法企业,在三改一拆、五水共治、治危拆违等系列行动中,都被逐一淘汰了。然而,部分企业在关停退出后,依然给当地留下不少问题。
宏光纸业是临海上盘联合村的一家老企业,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米。2016年,因为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,影响周边环境,该企业被迫关停。
联合村村干部:“因为跟学校隔得太近了,他这个纸业方面有些污染,①学生家长告得太厉害了,把大门堵了,跟学校一墙之隔。批的时候像这样的厂是不应该批的,结果领导批了。”
解说:这是一家经过合法审批的企业,蕞早建立于1990年前后。然而从今天的布局来看,该企业东边挨着农田,西面临近主干道四上线,北边与上盘新城小学只有一墙之隔,南面不到两三米的地方就是百里大河的支流,局部建筑有铁皮棚加盖,厂房并不规范。
临海市上盘镇副镇长陈永连:“这个造纸厂,线年前就存在了这个企业,那个时候没有这么规范的,以前哪里有这么规范,在河边,距离多少,距离多少,没有这么规范的,如果有这么规范,我们现在的,特别上盘杜桥桃渚,不可能水污染这么严重的。”
因为不规范,再加上污染严重,原本想要改造的宏光纸业,在周边居民的极力反对下,无奈搬迁。一年多过去了,这些建筑依然保留在原地。
沿着百里大河支流往东走,在距离宏光纸业两百米左右的农田上,有一栋四间两层高的水泥砖石房。据了解,这里原本是一家塑料加工厂,因为污染问题,在去年同一时间,与宏光纸业一并关停了。
外来务工人员:“原来这就是一个厂,早就不做了,就是环保查得紧就不做了。”
从现场来看,这里已经没有了生产的痕迹。建筑一楼堆放着部分机器设备,二楼住着几个外来务工人员。房后的空地上废弃塑料堆积成山,现场脏乱与周边农田形成鲜明对比。和宏光纸业不同的是,该处厂房并没有经过正式审批。
联合村村干部:“村里没有批出去的,村里哪有批出去的,以前是小屋的,很小的。”
既然如此,那么一年多过去了,该处违法建筑为何迟迟没有拆除呢?
临海市上盘镇副镇长陈永连:“如果有污染的话,首先是叫他关停,并不是就是拆,这个因为考虑到这些历史存在的问题,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要拆,像这个房子有可能如果大片农田整起来的话,这个作为管理用房都可以的。”
陈永连说,企业关停以后,该处厂房还有改造利用的可能性,所以不一定要拆除。从另一方面来说,这些建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建筑老厂房,也并不在三改一拆的工作范围之内。
临海市上盘镇副镇长陈永连:“三改一拆以前那个时间是有界限的,开始的时候我们安排的是,2001年之前的事情就不管他,我们2001年以后,三改一拆当时是这么一个政策的,凡是违章建筑排查调查之类的,都是从2001年开始,以前的事情是没有列入三改一拆范围的,再说三改一拆并不是都拆掉的,也可以改的。”
基于这些因素,该塑料加工厂房至今仍未拆除。而就在塑料加工厂的河对岸,记者发现,有两家小窑场正在加工生产。据了解,这些窑场在当地存在已有二三十年,因为不规范和污染问题,早在今年3月,当地政府通过断电等方式将其关停。然而因为厂房没有拆除,现在窑场又恢复生产了。
临海市上盘镇副镇长陈永连:“就是说有反映的时候,他们环保不过关,产生一些烟雾,对周边有影响反映的时候我们政府就是给他停掉了,拆除这一个我感觉,听他们说还是一个问题,到底是哪一个部门下那个拆除的决定书之类的,我听说还是搞不清楚,管工业的,管土管的他们说,现在小窑场是哪个部门管搞不清楚,就是拆的依据没有了,拆的依据没有。”
就在联合村办公楼对面的这一处地方,我们看到,这里有一个造纸厂,一个塑料加工厂,两个废弃的小窑场和两个仍在生产的小窑场。因为各种原因,它们都没有被彻底拆除,总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。
按照上盘镇政府的说法,这些厂房建筑即便是拆除了,也很难清理,更不用说是加以重新规划利用。
临海市上盘镇副镇长陈永连:“正常说像这个东西拆掉,拆掉之后给它清理掉,但是老百姓不给我们清理怎么办,因为你给他拆了,心里本身就有怨气,他说这个东西是我的,你凭什么给我搬掉。”
拆除有难度,但不拆,又给当地带来了后续管理的难题。
联合村村干部:“在执法的过程当中,光响雷不响,有些人际方面通过跟你说说,老百姓不来告状,他就自己开回来了。老百姓一告状,马上把你制止了,稍微放松点,又再继续生产。”
没有拆除的厂房建筑,给一些违法企业主提供了“发展空间”。反弹的情况时有发生。三门珠岙镇梅坑村的违法橡胶作坊群就是这样产生的。
记者王琴:“从梅坑村村委会对面的这条小路我们一路走过来,在这个位置,我们找到了村民们跟我们反映的这个违建的厂房,大家跟着我的镜头往里面走,从这个现场来看,我们看到厂房里堆了很多的橡胶废弃的边角料,塑料,厂房的设备大部分都已经清空了,那我们看一下,这里还有一块原来公司的门牌,写着是国华橡胶制品有限公司,村民们告诉我,像这个厂房因为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,早在半年前就已经被当地的部门给关停了,可是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头,机器设备虽然搬走了,厂房也关停了,但是这个违章的建筑一直僵持在这里。”
这里原是临海市工业局管辖下的205矿场,厂房建筑有五六十年历史。矿场倒闭后,土地转手给梅坑村,归村集体所有。因为厂房建筑没有拆除,2008年前后,村集体将其转租给橡胶生产企业,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。然而,十几年间,这些没有经过审批又不规范的橡胶企业,给当地带来了噪音、空气、水等一系列污染问题,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。
梅坑村村民:“机器动起来哐哐响,多少吵,我睡觉都睡不着,晚上哪能睡得着,日夜都睡不好。”
2016年,在周边居民的强烈反映下,当地政府对该处橡胶企业进行了整治。然而,令人不解的是,就在同一地方,我们发现,部分厂房已经被拆成废墟,部分危旧厂房依然留在原地,还有部分企业厂房仍在正常生产。
梅坑村村民:“这里等于,这些都是违建,等于没批。”
梅坑村村民:“他们是他们的想法,要发展集体资金,但是我们村民因为离这个太近了,为了身体的健康,不想他们办。”
村民们说,虽然大多企业都已经关停了,但村里还是舍不得拆房。对此,珠岙镇表示,不论从危旧房角度,还是新农村建设来看,这些老厂房迟早都是要拆的。但拆除工作要分批进行。
三门县珠岙镇党委委员卢永服:“拆,将来肯定,接下去马上要拆的,他假如企业在生产的话,那我们必须把通知送到企业主,他没有在生产了,所以我们通知他村里面干部,这个地方必须把它拆掉,我跟你说,有一个点拆了,另外几个点还没拆是吧,我们马上要去拆的。他们干部,有些干部,老百姓思想不通。”
主持人:厂房是许多生产型企业存在的基础,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还是地方,厂房都是重要的资产,三改一拆政策,就是通过对于厂房的整治清理,釜底抽薪,让违法企业失去存在的基础,也通过拆改过程,拆出新空间,改出新面貌,然而,在这些地方,对于违法建筑的拆除,却似乎慢了半拍,甚至毫无动作,这是为什么呢?
评论:至于不拆的理由,刚才我们在新闻里已经看到很多了。什么早期的违建厂房不在三改一拆范围之内,可以改建利用的厂房拆了浪费,拆违会招致百姓的反对等等。似乎理由很充分。但是实际的结果却是,改建停在口头,拆违推进缓慢,违法企业“借尸还魂”。在我看来,三改一拆有两个基本目的,头部个是通过拆违,让一些高能耗,高污染,低效能的违法企业,尽快退出,给转型升级、给优质企业留下发展空间,其次是纠正无序发展,去除的环境“毒瘤”,恢复青山绿水,让百姓能够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正面成果,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。在拆违的问题上犹豫,其实是变相纵容让少数人的违法利益,建立在普通民众的健康代价之上,这是有违公平的。
主持人:您刚才充分说明了拆违的意义,或许,这些道理并不是那么高深,但却还是有人知其可为而不为,那么这种现象又应该怎么认识呢?
评论:是的,道理大家都明白,但却还是没有行动,那怎么办?我们希望,地方干部要从更高层面看待这个问题,该拆不拆,该改不改,就会认为少数人懒作为不作为,对干部的行政意愿和执法能力产生怀疑,这种负面观感,降低满意度得分。我觉得在这里,需要说明这么几点:首先,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,建功必须有我的心态,在地方治理上,要有主动性;其次,要坚决秉持执法必严,违法必究,不给违法行为留下弹性空间;蕞后,也要有创新能力,要相信事在人为,懂得创新突破,用具体的作为,打通阻碍发展的每一根毛细血管,为台州的裂变发展助力。这些违建,我的看法是,可拆尽拆,有具体困难,要进行改造利用的,也应该尽快拿出发案,规划实施。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潜力与优势,千万不要让这些违建,再次成为台州发挥潜能的绊脚石。
主持人:违建为何始终矗立,理由多了,背后的担当就少了。工作总会有短板,但面对短板,我们希望少听到到一些精致的言辞,多看见一些切实的作为。台州要赶超发展,需要有能力有担当有眼界的“实干家”,敢想敢干,善谋善干,自加压力,勇挑重担。别让一路的等待观望,伤了乘势而上的台州自信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台州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